2018年6月11日,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除总报告外包括“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告”、“职业发展报告”、“培养质量报告”和“专题分析”这四部分,报告将用数据解读: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毕业三年后、十年后在职场发展如何?本科生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如何?如何通过就业结果来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以下内容节选自“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告”,该子报告主要是基于麦可思对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评价,并与往届同期本科毕业生进行对比,反映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
毕业去向
1.在2017届大学毕业生中,有78.7%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2.9%的人自主创业,0.4%的人入伍;有10.8%的人升学,其中7.0%正在国内读研,1.1%正在港澳台及国外读研,2.7%正在读本科;有7.2%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4%准备国内外读研,3.4%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4%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

2.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7.1%)与2016届、2015届(分别为77.3%、77.4%)基本持平;“自主创业”的比例(2.9%)与2016届、2015届(均为3.0%)基本持平;“正在读研/读本”的比例(10.8%)略高于2016届、2015届(分别为10.3%、10.1%);“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3.4%)略低于2016届、2015届(分别为4.0%、3.9%)。
就业数量
……
(二)专业分析
1.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93.5%),其次是管理学(93.2%),最低的是法学(85.3%)。从三届的就业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本科学科门类中的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下降。
2.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排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96.7%)、能源与动力工程(95.8%)、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95.6%)。

(三)职业分析
1.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中小学教育”,就业比例为9.5%,其后是“财务/审计/税务/统计”(8.2%)、“行政/后勤”(7.4%)、“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7.0%)。与2015届相比,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职业类为“媒体/出版”(增加了1.4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紧急救助”(增加了1个百分点);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职业类为“销售”,降低了1.4个百分点。
2.从三届的就业趋势可以看出,在就业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职业类中,本科毕业生从事“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媒体/出版”职业类的比例逐届增加,从事“建筑工程”职业类的比例逐届降低。
(四)行业分析
1.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教育业”(14.7%),其次是“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10.3%)。与2015届相比,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行业类为“教育业”(增加了1.1个百分点);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降低了0.6个百分点。
2.从三届的就业趋势可以看出,在就业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行业类中,本科毕业生在“教育业”、“政府及公共管理”行业类就业的比例逐届增加。
(五)用人单位分析
1.“民营企业/个体”(60%)是201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53%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7%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
2.201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规模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55%),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51%,高职高专毕业生为60%。

就业质量
(一)就业满意度
1.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7%,比2016届(65%)高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8%,比2016届(66%)高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5%,比2016届(63%)高2个百分点。在本科院校中,“双一流”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9%,非“双一流”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8%。
2.2017届本科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64%)、“发展空间不够”(54%)。
3.在2017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是教育学(71%),就业满意度最低的是历史学(64%)。
4.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税务专员”(85%),最低的职业是“化学设备操作员和管理员”(47%)。
5.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本科学院和大学”(81%),最低的行业是“塑料用品制造业”、“农药、化肥和其他农业化学制品制造业”(均为52%)。
6.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的就业满意度最高(77%),在“民营企业/个体”、“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的就业满意度最低(均为65%)。
7.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的就业满意度最高(72%)。
(二)职业期待吻合度
1.201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9%,与2016届(48%)基本持平。其中,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分别为52%、46%,均与2016届(分别为51%、45%)基本持平。在本科院校中,“双一流”院校2017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8%,非“双一流”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53%。
2.2017届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本科毕业生中,有31%的人认为是“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其次是“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22%)。
3.在2017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半年后职业期待吻合度最高的是教育学(60%),职业期待吻合度最低的是农学(46%)。
(三)薪资分析
1.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4317元)比2016届(3988元)增长了329元,比2015届(3726元)增长了591元。其中,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4774元)比2016届(4376元)增长了398元,比2015届(4042元)增长了732元;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3860元)比2016届(3599元)增长了261元,比2015届(3409元)增长了451元。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在本科院校中,“双一流”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5691元)比2016届(5201元)增长了490元,比2015届(4718元)增长了973元;非“双一流”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4590元)比2016届(4211元)增长了379元,比2015届(3907元)增长了683元,连续三届呈现上升趋势。

2.2017届本科毕业生有12.0%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比2016届(10.3%)高1.7个百分点;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比例为1.9%,低于2016届(2.5%)。
3.在2017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5067元),最低的是历史学(4023元)。
4.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职业类是“互联网开发及应用”(6082元),其次是“计算机与数据处理”(6042元)。
5.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5634元),其次是“运输业”(5567元)。
6.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月收入最高(5313元);与2016届相比,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各类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月收入均有所上升。
(5067元),最低的是历史学(4023元)。
4.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职业类是“互联网开发及应用”(6082元),其次是“计算机与数据处理”(6042元)。
5.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5634元),其次是“运输业”(5567元)。
6.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月收入最高(5313元);与2016届相比,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各类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月收入均有所上升。
7.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300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月收入最高(5327元);与2016届相比,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各规模用人单位就业的月收入均有所上升。
8.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就业的月收入最高,为5169元。
(四)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1.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与2016届(66%)持平。其中,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71%、62%,均与2016届(分别为70%、62%)基本持平。在本科院校中,“双一流”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3%,非“双一流”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0%。
2.2017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6%),其次是“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2%)。
3.在2017届本科学科门类中,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学(95%),其次是教育学(80%),最低的是农学(57%)。
(五)离职率
1.201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与2016届(34%)基本持平。其中,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为23%、42%,与2016届(分别为24%、43%)基本持平。在本科院校中,“双一流”院校2017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13%,非“双一流”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5%。
2.在2017届本科学科门类中,医学半年内的离职率最低(13%),艺术学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32%)。
3.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的人群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8%)、“薪资福利偏低”(42%)。
(六)专业预警
1.2018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绘画、化学、美术学、音乐表演、法学、历史学;黄牌专业包括: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应用心理学、广播电视编导、生物科学。以上专业部分与2017年的红黄牌专业相同,属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这些专业具有持续性。
2.2018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以上专业部分与2017年的绿牌专业相同,属于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需求增长型专业。
3.出现红、黄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而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企业招不到人才的原因之一。专业预警分析可以引导政府和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质与量的敏感度和反应性,从而更好地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结构。
自主创业
(一)自主创业比例
1.2017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与2016届、2015届(均为3.0%)基本持平。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3.8%)高于本科毕业生(1.9%)。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平稳态势。
2.2017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2.7%)。

(二)创业人群分布
1.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2.9%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2.0%,高职高专为3.8%),三年后有6.3%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4.1%,高职高专为8.5%),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
2.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6.9%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与2013届(46.2%)基本持平;有49.4%的人选择了受雇工作,比2013届(48.2%)增加了1.2个百分点。
……
(四)自主创业月收入
1.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5785元,比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4774元)高1011元。
2.2014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4895元,三年后为11354元,涨幅为132%,明显高于2014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半年后为3773元、三年后为7045元,涨幅为87%)。
(六)自主创业资金来源
2017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76%),而来自政府资助(4%)、商业性风险投资(3%)的比例均较小。
(七)自主创业风险
2017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缺乏企业管理经验(27%),其次是缺少资金、市场推广困难(均为25%)。
……
未就业分析
(一)失业率
1.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8.1%)与2016届、2015届(分别为8.4%、8.3%)基本持平。其中,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失业率(8.4%)与2016届(8.2%)基本持平,比2015届(7.8%)略高;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失业率(7.9%)比2016届、2015届(分别8.5%、8.8%)略低。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呈现平稳态势。
2.2017届本科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绘画(17.3%),其次为法学(14.7%)。
(二)未就业人群分布
在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未就业人群中,大多数毕业生还在继续找工作。本科院校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毕业生(7.0%)中有24%为“待定族”(不求学不求职),高职高专院校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毕业生(7.5%)中有43%为“待定族”。

(三)未就业人群打算
在2017届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待定族”中,有41%的毕业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有7%的毕业生准备创业。在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待定族”中,有14%的毕业生准备创业,有13%的毕业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
【相关阅读】

《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 王伯庆 马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